加载中 0 收藏

分享

造车者,何以向“造人”要增长?

来源:盖世汽车  2025-04-30 14:44  新车前沿汇

2025年上海车展开幕前夕,一辆小鹏X9载着惬意躺在零重力座椅上的机器人IRON,一路从深圳奔赴上海车展现场。

这场独特的“旅途”,提前奏响了车展的序曲。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除了新车型,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家车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一大“法宝”。“下一个十年,我相信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在车展上看见。”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上海车展上如此预测。

盖世汽车注意到,当人形机器人惊艳现身车企展台时,供应链展区的电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也早已悄然调整战略,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像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更是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作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一幕,与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轨迹何其相似。可以说,随着车企逐渐加注人形机器人,汽车产业链正在与机器人携手“共舞”,共同开启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具身智能新生态。

汽车为规模化落地“试验场”,机器人“进厂打工”是开始

“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成为当下热门的科技话题。

从流水线上的自动化机械臂,到各种形式的自主智能机器,都被视为机器人。行业人士看来,最符合“机器人”本意的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

继年初宇树机器人在春晚爆火,人形机器人开始大范围进入大众视野,2025年也被称作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形机器人以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加速融入人类社会,汽车行业成为其集中落地的一个场景。其中,让机器人“进厂打工”更是诸多车企的首要选择。

据何小鹏介绍,目前小鹏IRON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投入实训。而在特斯拉工厂,此前特斯拉Optimus Gen3已经能执行电池分拣、设备调试、工具操作等任务,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未来他们可以在车间完成如焊接、喷涂等危险或重复性工序。

与特斯拉、小鹏汽车类似,广汽集团此前也表示GoMate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迭代后,将优先进入自己的汽车产线,进行检测、分拣、涂胶等工作,在测试产品的同时,解决产线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强度。

盖世汽车了解到,汽车制造领域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以及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绝佳的训练与应用土壤。

在汽车生产线中,诸如搬运、分拣、装配等任务,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标准化特点,人形机器人凭借其多关节的自由度以及先进的AI算法,能够实现灵活且精准的操作,宛如生产线中的“智慧工匠”。

此次上海车展,各家携机器人员工亮相展台,也向外界展示了其更多样性的使用场景。

车展现场,身高比何小鹏还略高半个头的IRON,与何小鹏并排行走并化身为“全能ACE”,不仅与观众互动,甚至还可以点评车辆座椅。而一汽红旗繁荣工厂生产物流部7号智能员工—夸父机器人,也在2025上海车展上与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同台完成了红旗品牌发布会。据悉,此前乐聚公司已发布多台“夸父”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完成长时间循环作业的视频。

此外,上汽荣威展台也拉来了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干活”,后者作为“销售顾问”,讲解荣威纯电D6的车辆配置。

另一人形机器人厂商优必选,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则早已进入全球最多工厂开展实训。今年,优必选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达到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其中,东风柳汽将部署20台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上半年完成,这也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车展期间,行业更有好消息传来。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人形机器人刚刚交付了首批220台。

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墨甲机器人董事长张贵兵指出,墨甲机器人采用了“场景定义技术”的研发理念,即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来开发技术能力,以确保机器人在商业落地中具备更高的实用价值。

据悉,墨甲机器人在4S店场景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它能够主动问候顾客,提供销售指导、车型推荐和绕车讲解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销售效率和顾客体验。现场播放的墨甲机器人在马来西亚4S店辅助卖车的视频,展示了其流畅的动作、亲切的语言和专业的服务。

从“造车”到“造人”,车-机之间的双向奔赴

让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不仅因为这是其产业化路径的开始,更是车企的实际需求。

事实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工厂一直存在人员短缺的问题。由于汽车制造业外地员工多,考虑到稳定性、家庭平衡、晋升路线不清晰和生活高成本的压力,再叠加当代年轻人就业观的改变,工厂工作不再成为择业的首要选项。

盖世汽车了解到,汽车工厂所需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是短缺岗位靠前的职业。人形机器人成为填补岗位空缺的一种选项。

押注人形机器人,目前车企分为自主研发派和合作派。自主研发派包括小鹏汽车、广汽。据悉,广汽推出的GoMate机器人,计划2025年量产零部件,2026年整机小批量生产,目标覆盖安防、物流等场景。小鹏汽车也已经明确,历时五年研发的AI机器人IRON将于2026年规模进入工业化量产。

据悉,IRON采用1:1仿生设计,更有高度的人性化特征。拥有178厘米的身高和70公斤的体重,全身配备62个主动自由度,手部则拥有22个可动自由度。智能方面,IRON机器人搭载最新自研3000T算力的图灵AI芯片,以及拥有720°无死角视野的智驾同源鹰眼视觉系统,行走时更加自如。

以比亚迪、吉利等车企为代表的合作派,则选择了与优必选合作,通过Walker S系列实训2.0阶段实现多机协同作业。据悉,优必选的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现已“成建制”进入位于浙江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打工”。

上述提到的墨甲人形机器人,则是奇瑞与AiMOGA团队经过长时间深入合作、精心研发的成果。据悉,该机器人融合了奇瑞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以及CheryGPT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交互能力,从而具备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提供多样化服务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多处于概念演示或小批量定制阶段的背景下,墨甲机器人的批量交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体系,产业链上中下游正在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应用。

具体来看,上游主要是传感器、关节执行部件、电池等硬件企业,与热管理、工业软件和大模型算法等软件企业。中游包括部分车企、机器人和ICT企业;下游客户主要以汽车、3C电子产品等工业领域企业为主。

在上游部分,驱动和传动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三大核心支柱技术产业,运动控制部件占硬件总成本近五成,机器人价值的八成由软件决定。

转型“机器人Tier1”,发展“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摩根士丹利不久之前发布的报告,里面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会成为未来十年科技领域投资的关键趋势之一,并且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达60万亿美元。

汽车与机器人在技术上同源、生态上协同。这也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汽车产业链企业将共享增量红利。

盖世汽车了解到,汽车供应链企业凭借制造能力与成本优势,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赛道,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悉,均胜电子2025年在董事长王剑峰“再创业,创新前行”号召下,不仅在长期深耕的汽车领域不断革新迭代,而且将深厚的技术、经验延展到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025上海车展上,均胜电子正式推出了机器人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传感器套件、轻量化机甲以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均胜电子凭借汽车零部件能力向机器人领域拓展的案例,动力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之一。据悉,均胜“星驰”机器人动力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将车规级的高可靠、高稳定性要求拓展到机器人电池上,不仅具备过充、过放、过热、防水方面多重保护。为了适应机器人不同应用场景运行条件,它的适配宽温环境也相当夸张,能够达到-20℃至60℃,还能让机器人实现快充。

此外,均胜电子还发布了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包括六维力传感器、电子皮肤、双目深度相机、全固态激光雷达、嗅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而新一代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同时应用到汽车和机器人领域,实现无感补能。这一无线充电技术在车端已经将充电效率做到90%以上,与电缆充电效率相当,可以让汽车和机器人充电摆脱电缆的束缚。

均胜电子副总裁华慕文表示,均胜电子在机器人领域,主要从事关键零部件的创新开发、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参与产业链的整合和机器人生态的构建。

据悉,基于自身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丰富的软硬件研发和量产经验,均胜电子在机器人领域重点突破机器人“大脑”和“小脑”(智能运动控制系统)等软硬件核心技术,以及机器人能源管理模块、传感器套件、高性能材料等关键零部件。

此外,随着机器人市场的壮大,电池厂商正在迎来新机会。从“汽车”到“低空”再到“人形”,动力电池企业也在拓展多元场景。

宁德时代出于第二增长曲线的考虑,已瞄准“机器人”赛道。根据公开信息,宁德时代目前的核心机器人研发方向集中在工业领域,包括在上海组建数十人规模的研发团队,聚焦工业机器人整机研发,并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据悉,宁德时代已经接触了多家行业新锐企业,包括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并计划以财务投资形式入股至少一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商。

在2025上海车展上,中创新航展出了可应用于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全新应用领域的电池。亿纬锂能也带来了包括OMNI全能电池、开源电池、飞行器电池、机器人电池、汽车电子电池等在内的核心产品。

车-机融合发展,生态共建与技术破局是关键

可以预见的是,有了汽车产业链企业助力,将加速推进机器人普及应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报告也指出,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所用的大模型、控制器、传感器、电池系统、电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生态,再通过复用于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车重叠的供应链资源,能有效降低整体成本。

根据行业预测,人形机器人有助于汽车行业拓展新业务领域,创造新商业价值。汽车产业借助自身产业生态能力,将它外溢到消费领域,将使人形机器人成为除汽车、手机外,个人拥有的新智能终端,未来的普及量约是汽车数量的11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机器人还面临着技术瓶颈与生态缺失的困境,需要多方协作,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也是关键。

对于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与汽车行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报告提到了以下四点:

一是加快构建机器人行业与汽车行业融合发展生态,二是加快攻克关键共性和兼容跨行业的核心技术,三是利用国内供应链优势,加快实现核心零部件降本增效,四是制定检测认证标准,五是建立适应产业融合的道德和伦理机制。

此外,行业人士指出,可以利用好汽车行业较大的应用市场,围绕汽车行业应用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技术能力难度,与汽车行业不同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沿着通过视觉、使用少量工具到柔性操作的场景应用路线,形成“人形机器人+汽车”应用场景清单及标杆项目,分阶段拓展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向商业和个人服务的多场景拓展,最终实现全场景覆盖应用。

还建议跨学科研发人才培养机制。产业侧,借助校企合作、跨行业联盟,“人形机器人+汽车”项目可消除行业间认知差异,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高校侧,在人工智能、汽车的专业课基础上,加强与领先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创新科研和成果转化体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

盖世小结:从“产线革命”到“生态革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协同的产物,更是产业链重构的缩影。随着车企、零部件企业与技术公司的深度联动,具身智能将推动工业制造向“泛在智能”时代迈进,而这一过程中,生态共建与跨界创新将成为胜负手。

评论区
最新评论
车市E家 > 车讯 > 造车者,何以向“造人”要增长?

推荐阅读

 RECOMMEND